English

成功来自智慧

——记建昊集团总裁兼北京建昊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宝瞡
1999-12-25 来源:生活时报 世春 我有话说

北京东四十条立交桥边上有座港澳中心,港澳中心南面新起了一座港资建成的富华大厦。有一天,一位年轻人来到大厦,询问房价。港商说:“你们买不起。你知道多少钱1平方米吗?3500美金啊!”年轻人笑笑:“价格也还公道,我打算买断两层楼。”港商瞪着眼:“你们是不是左商量右商量开完半年会以后才能最后敲定啊?”年轻人又笑笑:“不会,我明天就来付款。”港商说:“要真这样,我2800美元就卖给你。若能一次性付清,我还优惠你。”“那就一言为定!”年轻人说完,转身走了。

第二天,来了一位更年轻的小伙子,带着建昊集团公司的支票,要买断富华的3000平方米。港商虽已是悔得跌脚,倒也信守承诺,每平方米优惠到了2750美元。交谈中港商得知,昨天来买房的年轻人就是北京建昊集团总裁兼北京建昊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宝瞡。

(一)

1985年,袁宝瞡考入中国政法大学。他家在辽宁辽阳,家境贫寒,全家只有父亲一个人挣工资。

读大学时他很苦。每月十几元钱的助学金根本不够在校的花销。远在辽阳的大哥靠打零工,每月给他寄钱。寄了几个月,袁宝瞡便给大哥写了封信:哥,别再寄钱了,我自己能挣。于是,他想着法子找活干,给教授抄稿,在校园里摆摊卖书……到大学毕业时,他手里居然剩了1400元钱,外带价值3000元的书籍。“都是我自己挣的。”袁宝瞡说。

1996年,已经是建昊集团总裁的袁宝瞡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在共青团中央设立了中国跨世纪大学生奖学基金,其宗旨是奖掖、扶持那些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当年的12月6日,第一批“十杰”“百优”大学生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首次建昊奖学金。“能跨进大学校门的人都是经历了一番挣扎和苦斗的,就如我当初那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想有所成就的,但却缺少一些必要的机遇和条件。现在我算是走出来了,但回过头来看看那些还在苦苦跋涉的莘莘学子,我觉得有责任帮他们一把,至少是用一种物质的手段,来激励他们往前走,而不是退下去。真退下去了,那将是件很可惜的事,对整个国家而言,则意味着一种人才的巨大浪费。我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家,大概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袁宝瞡说。

(二)

1992年,袁宝瞡离开他所供职的中国建设银行,在北京怀柔注册了建昊实业发展公司,启动资金只有20万元。

创业之初的困难和艰窘可想而知。袁宝瞡和公司的职员住在市区,每天都是早早就得坐上公共汽车往怀柔赶。公司的经营方式也单调,靠租地卖物种。一种叫作小黑麦的独特品种,其产量和营养价值是一般麦种的十多倍。公司以每亩110到130元一年的租金租用了200亩地,租期20年。当时公司的资金情况如下:到位20多万元,开办费花了两三万元,然后买专利又花了10万元左右,剩余的钱根本就不够租20年,千方百计与对方交涉、谈判、斡旋,结果是可以先交4年的租金。这么一来,公司的资金几乎全部用光,最后一点钱仅够买化肥的了。那时的建昊公司,称得上是中国最贫穷的公司了,因为它的账面上,一度只有371元钱。袁宝瞡和公司的职员们都不抽烟,因为省下一条烟就可以多租一亩地。

半年以后,小黑麦成熟,麦种很快就占领了全国市场,公司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再加上那段时间里公司已将购得的几十项专利悉数售出,获利甚丰,流动资金达到了数百万元。

至此,袁宝瞡度过了他创业之初最艰难的时期,建昊公司也就拥有了步入常规发展的基础。这时,袁宝瞡表现出了一个杰出企业家超常的魄力和胆识。他认为,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必须打破常规,独辟蹊径。他断然决定,建昊参股一些他所看好的企业。

对于股票证券,袁宝瞡是个行家。1986年读大二时,天龙、天桥证券首次发行。那时为了自食其力,他给教授抄稿,在校园里摆摊售书,还帮助推销过天龙、天桥的股票。1989年,大学毕业又分配到中国建设银行证券部。他曾在一天之内成交证券额高达6700万元。目前做证券的老人,提起袁宝瞡,几乎无人不晓。就凭这种与中国证券业的渊源,袁宝瞡在策划建昊未来的发展战略时,首先将建昊与证券业联系了起来。同时,在袁宝瞡眼里,参股就是一种“借船出海”,即站在别的企业的船上出海远征。建昊先后参股的企业有三九胃泰、四川蜀都大厦等,这些企业有些当时并不为人看好,很少有人买,但袁宝瞡看准了,买了。不久,那些企业相继改制成功,股票纷纷上市,随后大幅度升值。此时,建昊抽身而退,看好时机,抛出股票,积累了大量资金。

(三)

无论是1992年起死回生般地走出困境,还是1993年的“借船出海”,只能算作建昊发展的序曲,建昊真正成气候,是从1994年正式开始的。

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建昊在拥有了充足的资金之后,会自己开办实业。但是,袁宝瞡没有盖厂房、进机器,招兵买马。他走的是一条更省时、更便捷的路子。他打出让许多同行为之胆颤的一张牌,事后也证明了这是建昊最为出奇制胜的一张牌:大规模收购一些行将倒闭的企业,然后予以改制,独家经营。

第一家被收购的企业是海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海尔生物的资产是1000多万元,建昊花500多万元买下了海尔生物51%的股份,按照现代的企业制度,51%就可以控股,也就是说,海尔的经营、生产包括企业产权已被建昊所控制。然后,袁宝瞡又看中了温阳制药厂。温阳资产额达1900万元,如要买下温阳制药厂的控股51%,就需要近千万元。而建昊已经用500多万元的资金控制了海尔1000万元的资产;建昊便以海尔生物作抵押跟银行贷款。买下温阳之后,再以此作抵押,将原先借银行的款还掉。这时,建昊所要做的,就是改组企业,完善内部的经营和管理,再投进去一部分资金,启动企业正常运转。很快,依靠企业自身的赢利就可以将银行的欠款还清。而一旦条件许可,建昊就会将控股企业的另外49%也买下来,变成自己独资的企业。像海尔生物有限公司、温阳制药厂,如今早已成了建昊名下的独资企业。

袁宝瞡意念中的购买、控股、独资,就是这样一步步变为现实。建昊控制、购买的企业越来越多,建昊的雪球越滚越大。到1996年秋,建昊集团在北京成立,其资产总额已高达30个亿,拥有的下属企业达60多个。

从20万元,到30个亿,袁宝瞡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创下了中国企业史上的奇迹。他对记者说:“我的钱没有一丝血腥味,我没有偷税漏税一分钱!”

当然,撰写建昊发展史的人还发现,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也是建昊发展神速的关键因素。建昊集团有一个特定的专家委员会,26个常委,全部是国务院院士一级的专家、教授。每个行业又有本行业的专家委员会。建昊所有的课题、产品,都要经过委员会的项目论证。这样的论证会每个月都有一次。建昊每年花在这方面的钱在200万元以上。那些专家、教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对于他们,袁宝瞡崇敬如仪,恭执弟子礼,给予他们的待遇也是集团里最高的。

由此观之,建昊的奇迹,袁宝瞡的大器早成,除了学识、眼光和魄力,还有一大批专家、教授,托举着建昊事业的大厦。这或许能够给其他企业家们一种启示:知识就是力量,智慧就是财富,在当今中国,已不再仅仅只是一句说教式的提法和口号。

(四)

回首往事,袁宝瞡审视自己的成功历程,固然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发奋努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没有社会为他搭建了成功的舞台,那么他的辉煌人生也就无从上演了。袁总决定以一己之力,反哺社会。在设立跨世纪大学生奖金基金,为祖国明天进行栽种的同时,建昊集团还出资设立了消费者法律援助金。袁宝瞡这位市场经济弄潮儿深知,市场的建立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国人的协心同力,市场才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逐步完善,中国的经济才能实现质的腾飞。面对消费者权益屡受侵害的事实,有感于消费者经济拮据请不起律师的或害怕麻烦不愿打官司的现象,袁宝瞡仗义疏财,以社会之需为己任,和中国消费者报联合设立总额为100万元的消费者法律援助金。袁宝瞡说,为了强化舆论监督的力度,唤起更多的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推动广大经营者真心实意为消费者服务,建昊集团义不容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